教师风采

【湖美人】叶佑天:云清诗意逸情致 涤玄问道逐梦人

作者: 时间:2016-05-13 点击数:

叶佑天,湖北美术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跨媒介艺术动漫方向硕士生导师,艺术学博士,北京电影学院、清华大学访问学者,独立艺术动画导演,视觉设计师,世界动漫协会会员,中国动画艺术研究院(MFA)实验动画影像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同时兼为文化部文化产业“双创”优秀扶持人才,中国美协动漫艺委会重点扶持人才,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湖北省“双料带头人”。

作品曾5次入选全国美展及百余次在国际国内大展中获奖或入选,同时独立主持过13项省厅及校级纵向课题、个人主讲的课程《动画的另类审美:艺术动画导论与赏析》为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公开发表40余篇艺术理论文章,部分作品由上海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包豪斯美术馆、宁波美术馆等收藏。

采访之前,记者通过资料得知,叶佑天老师有着丰富而交叉的求学、工作经历,以及数个多向而跨界的成绩,敬意不禁油然而生。见到安静而朴素的叶老师,心中原本的忐忑瞬间烟消云散,叶老师和我们的交谈安逸恬淡,言语温和洗练。

当谈及成长环境,他对过往饱含着无尽的眷念与感恩,并以超常的记忆力讲述着每一个曾经帮助他的人与事,叙述如行云流水、娓娓隽永;当谈及艺术创作,他思路清晰,措辞儒雅而略带幽默,如优雅的智者以无形之语抒述着乡风野趣;当谈及课堂教学,他又言辞坚毅,客观冷静,如父亲对孩子一般充满期待,以朗朗之言倾诉着教学中应具备的良知,言辞诚恳且充满责任感,令人感怀……

云清诗情:学习 爱好 专注

※风淡云清的吸取

翻看叶佑天简历,着实有一份感动,不为别的,只为那一份真实和永不停歇的精神,不遮掩、不造作,工作-学习-工作-学习-工作-学习……显映交错,叠韵有致。难怪他说愿意一辈子充当“还贷式”的学生角色,在“工作为学习,学习为工作”中循环,这样才更有甘于淡泊的勇气与默而学之的毅力。

1993年,虽学业无大成,年仅16岁的叶佑天开始了人生路上的第一份工作。叶佑天笑称自幼逻辑思维不强,综合成绩平平,好在诗词歌赋诸子之著侥幸优异,加上父母勤劳坚韧与循循善诱的品格,让自己从小就有了偏爱艺术的“癖好”。

第一份工作断断续续干了三年,为顺应内心,释放情感,在父母的支持下他毅然选择重返学校,考入大学开始了装饰绘画的本科艺术学习。因为有了先前的工作经历,大学里的叶佑天自我锤炼出超强的学习与自控能力,两度获得国家奖学金和一次“钱之光教育基金”。留校工作的第一年,出于自幼对文史哲的热爱,叶佑天不安于工作现状,继续选择了在职攻读文艺学研究生,经历了如饥似渴三年的理论系统学习,艺术理论修养取得长足进步。

2004年,叶佑天再度以优秀成绩考入湖北美术学院,全职攻读网络动漫与视觉形态硕士学位。在导师与众多同学的帮助下,叶佑天在读研期间坚持执着创作,于2007年成功取得创作实践与艺术学理论两个方向硕士学位,随即留校任教。经过几年的创作积累与理论沉淀,他又继续攻读跨了媒介独立动画实践方向的博士学位、并于2013-2015年在北京电影学院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影视创作方向访问学习。直到今天,仍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学习。

从家族文史哲传统浸养的求学与工作经历,不难看出,叶佑天有着典型的自觉意识。他的求学与工作之路,既有浓厚的自给自足式时代记忆,又有淡然的独立自主式孤傲情怀。这种求学与工作方式,包涵着他对个人独立意识的培养以及艺术知识源于生活的全面体验。当被记者问及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不停歇的学习方式时,叶佑天笑称是为了保持年轻的心态,让自己充满活力。他说:“我必须尝试去探知未曾了解的领域,必须不断地施行‘贷款式学习’才有资格享受‘消费式教学与创作’,这样的‘双重身份’让我时时牢记为师者、为艺者的责任。这种‘学以致用’的方式不正是身份赋予的最高境界么?”

※诗情无拘的奔跑

“学艺术的人似乎在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普遍不太好,所以我一直有意识训练自己高效支配时间的能力。”为了将学习与工作双重兼顾,叶佑天将自己的日常时间安排的严丝合缝,他拥有非常强的统筹能力,总能科学地取舍各类事与物,并严谨认真、有条不紊地执行每一项计划。

叶佑天告诉记者,自己是一名热爱马拉松的孤独跑者,为了让自己有充沛的体力与足够的思考时间,一直用这种方式享受着属于自己无拘的生活。在他看来,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艺术创作放达之灵与体魄之自由的交融。生活中,身体的官能快乐让灵魂远离,而灵魂的提升远比肉体的快乐更难追寻。这些年,他习惯了跑马拉松,进而挑战肉体和灵魂之间纠结和对决的经过。叶佑天还说,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于马拉松后半程躯体的磨难,让我真切地感受艺术灵魂的存在。他认为,独自跑步时可以独享宁静,逃离诸多繁琐的世事,沿途尽力思考、独享人生,与自己对话。没有羁绊,没有牵挂,暂时脱身于这个世界,这时的自己是最自由的。

笔者看来,叶佑天的这种体验与其说是爱好,倒不如说是他在宁静中寻找孤寂的感受,在用一种朴素的仪式关照自己的内心。事实上,他能将云清诗情的感受一一赋予到自己的作品中,这无外乎是他挚爱《道德经》《庄子》等名著的结果而已!他试图将自己化身为采菊东篱下的农者,沐浴着田园风光、品酒煮茶、享受着诗情淡泊的生活愿望!

伤逝

寂雪孤飞

孤独艺者:情怀 执著 超越

※动漫学习的孤独情怀

二十年来,叶佑天一直专注于动漫艺术与视觉设计的创作、教育与传播工作,致力于现代动漫与视觉语言的不断探索与创新。

谈及自己潜心钻研的视觉设计与艺术动漫创作,叶佑天有着独到见解。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和动画结缘的点点滴滴。2000年,叶佑天开始接触动画,由于自己是美术科班出身,本科后刚工作不久,他就在武汉热线担任了动态卡片(GIF动图和SWF)专任设计师。2001年,他开始从事影视片头与网页设计类的工作。直到2004年在湖美读研时才真正深入了解纯粹的动画。

由于叶佑天本身攻读的是网络动漫及视觉形态方向,缘于对动漫的热爱,读研期间,他将大部分精力用来学习动漫的造型语言。研三时,叶佑天开始完整的艺术短片创作,他的研究生毕业作品《NO WRITING》多次获得国内奖项,更加坚定了他永恒从事动漫创作的决心。

2007年底,叶佑天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分配到动画学院工作,为了能够尽快适应教学与创作,他没日没夜勤奋学习,甚至连午休的时候也独自关在机房玩命创作。叶佑天说,“我个人动画创作的转折点是2013至2015年在北京电影学院访问学习的这段时间,在电影学院高端的影视环境里,我拼命地学习各类影视课程与创作技巧、积极参与多个一线创作与赛展,旁听各门优质课程与参加各大影视论坛。”“跟我一起访学的同学一年后都走了,而我持续了两年,很多同学以为我留级了,呵呵!第三年我再次来到清华大学访学时,几届的同学都问我是不是又留级了,还问我常年一个人在北京工作室创作孤独吗?”谈到这段经历时叶佑天幽默地说。

正如叶佑天所说,他没有正面回答过“孤独”这个问题。所有感受只有他自己清楚,如果说他抱有情怀而战胜孤独的情绪,这样的解释似乎比较合情合理。事实上,自他接触动画直到今天能够熟练驾驭动画,他又何尝不是无时无刻在对抗着孤独呢!

※动画作品的孤独精神

叶佑天一边教学,一边深入钻研艺术动画,他不断吸取各界营养、虚心学习,将艺术的触角伸向了各个门类。他以散淡之心,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特色:作品中普遍透露着他风淡云清的生活态度与诗情儒性的格调。多年来,叶佑天用真性情完成了多部动画作品。其中,《孤独三部曲:荒原之舞\梦在飞翔\寂雪孤飞》是他个人对于艺术苦苦追求的孤独写照,叶佑天说:“我的作品没有夸张虚大的声势,每部作品其实就是自己享受孤寂的真实反射。做动画很苦很累,但我却很开心,因为我终于找到了可以在夜深人静对话的客体。”

观赏叶佑天的动画作品,笔者明显可以感到一种孤危的意识、孤独的精神、孤往的情怀。作品中,叶佑天将“孤”由个人的生命体验上升到对人作为“类存在物”命运的思考。他的孤独体现是独立不羁的透脱情怀、独立不顾的生命尊严、独与宇宙相往来的超越精神。他说,“我的艺术作品中这种孤独感与我笃信玄学相关,一直以来,我用尽各类形式语言试图表达着空灵与涤玄的境界就是例证;《情感三部曲:伤逝\离情\妄缘》都是我对往事的回忆,对亲情亲物的思念,每一部都是献给自己的过往。”

在叶佑天的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出其真挚情怀与赤子之心。“亲情与人性”的显露在作品中自然生动,似无心而为。叶佑天说:“我不太善于语言表达,创作这些作品,只是‘涉’于对亲情、爱情、友情的无限渴望,平平常常,情无所涉,情又有所牵,恍之惚之,如梦般相见。感恩情亲在,潸然泪落下。”不难发现,叶佑天作品中厚重的表现手法,张扬着一种极度温馨的生命情怀与人性风骨,念恩的禀赋昂然其中。以至亲至爱的追忆来思考普遍的人性,表现情感,维护尊严,予以生命情感以眷念,这就是他情感三部曲的重要主题。

在叶佑天的作品中还经常可以看到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情状,这无疑是他在孤独的夜晚常伴着的一种无望追忆。《批判三部曲:众妙之界\未来未来\燕处超然》是叶佑天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他试图借助传统文化来叙述当代人们烦躁的生活现实。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出叶佑天的孤独情怀中透露着倔强与批判个性,一种肩负社会责任感的禀赋。作品画面中的笔触常饱含有狂放洒脱的激情,裹孕着悲愤的力感,也暗藏着“致命”的社会批判。

心中无怯,笔下无疑。作为一名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青年艺术家,读他的作品犹如是在读他的真诚含蓄与厚道儒雅的品格、淡泊名利、不娇柔不造作。叶佑天常常画孤零零的一条鱼,或游于天空或行走荒原或驰于城堡。笔者想,大概这就是叶佑天自身的生命符号,冷眼观世,独立不羁,磊磊然不与世俗同列,而且天资高朗,脱然世表,作品中彰显着心系社会之志,充溢着强烈的责任意识。

2015年12月,第十届澳门设计双年展中,叶佑天创作的系列作品中短片《众妙之界》一举摘得影像类金奖(最高奖),同时他执导的另一艺术短片《梦在飞翔》也摘取该类铜奖,这一纪录刷新了澳展20年来同一艺术家在影像类作品中同时摘取两项等级大奖(影像类金银铜各奖项历来只各设置一名)的纪录。作品由澳门回归贺礼陈列馆展出,并将被澳门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叶佑天回忆道:“我当时还以为是诈骗电话,直到听见电话那头现场的掌声,才认为是真的。国际大奖都有这样的‘常例’,在通知获奖的电子邮件里只告知获奖,但具体获什么奖,即使对获奖者本人也将惊喜留到颁奖那天。只是我当时没想到这次的惊喜这么大。事后,有位评委老师恳切地说看了我的作品令他十分触动,他或许在这部作品中看到了我创作时的迷茫、苦难与纠结,甚至如同死一般的感受,这位评委最后甚至深情地感触,片中那种无助与无奈孤独地呐喊催人泪下,令他想起了自己苦难的过去……”

叶佑天平淡的说,“我已经步入不惑之年,对追名逐利了无兴趣,只想更加安静的做自己喜欢的作品,如果作品能引起某些观众的共鸣就足够了。”

※艺术创作的孤独享受

每个人的艺术之路都不会一帆风顺,叶佑天在动画创作中亦然。他说:“我常常也会遇到创作的瓶颈期,特别是出现创之无所物言之无所情的状态。每次在这种极端的情形下,我都会悄然离去,避开喧嚣的尘世,找一处空门净地洗涤心灵,也趁机在深山中来一次独行的马拉松。我用奔跑的姿态警告自己必须思考,进而给足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空间,屏蔽所有外来干扰,关掉手机等一切通讯工具,害怕此时被外界打断思维,哪怕此时很累很苦很孤独,但是我却在享受这种突出重围的极限状态”。他还说,“我总可以在恬淡的奔跑中获取很多意想不到的灵感,回来后会马上翻阅许多图文资料,从中勾勒出静处时深思的方案。”在叶佑天看来,突破瓶颈期是一种能力的锤炼,把握好一定会得到提升,他一直坦然面对这种极限状态。

荒原之舞

众妙之界

为人师者:人格良知方法

※艺术人格的塑造

叶佑天说,他与美院有着很深的缘分。“从在湖美读书以来,对脚下这片热土,对这里的师生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其中,有三位老师让我受益终生:一位是我的导师范汉成先生,范老师学识丰富,专业知识强,为人厚道宽博,是我求学路上重要的引路人,他教给我的不仅是学识,更多是与人为善的品性;第二位是美术学系的周益民先生,由于我对艺术史论有所偏好,常与周老师谈艺论文,不知不觉间和周老师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他也给予我许多创作知识的引导,受益匪浅;第三位是现任油画系主任的魏光庆先生(原我校动画学院院长),我目前的方向研究为跨媒介艺术动漫创作,这得益于魏老师在动画学院工作期间致力于我校动画专业特色打造的诸多功劳,多年来,魏老师一直用极为真诚的方式引导我创作,也给予了我许多生活帮助和艺术思考,令我心存感激。”叶老师满怀眷念与深情的说。“湖北美术学院于我而言,不单是工作场所,亦是结交师友,促使自己艺术成长的热土,更是自己发挥特长、潜心创作的上好域所。”

※良知方法的追寻

在叶佑天看来,“一位合格的教师,社会评判与学生评判不应该是唯一标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要常做自我良知的评判。在‘逆淘汰’世风下坚守自我,没有谁能够左右他人的良知,一切只有自己最清楚。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老师才是教学的中心,必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才有资格去引导学生。作为老师,要兼具教学水平与人格魅力,才能使学生信服并积极对待课业。”

叶佑天笑着说,“我十分享受作为老师的乐趣,并根据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学生去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方式。老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传统的教育行为只是传授知识,而时代发展至今,老师更应该注重素质与启发式教育,特别是大学老师,更应该改变观念,以主持人的姿态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具备学习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叶佑天认为,每个老师都是教育的个体,教学方法应该是多样的、独立的,特别是艺术教育,更强调差异性教育。他说:“我自己的教学方式可能和大多数老师都不大一样,我提倡跨年级、跨专业合作式教学,希望学生不只和某单一类型的同学合作交流,而要和多个方向的学生在一起来实施创作方案。如果时间允许,我在上课时会叫上研究生、各个年级的学生一起听课,一起谈谈看法。动画作为一门群舞的艺术,它不同于纯粹的美术,美术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方式而已,同学间的合作更为重要,只有激发每个创作个体的特长,作品的价值才会放大。在动画创作团队中,必须摈弃个人英雄主义,这一点要与传统的美术教学区别开……”

叶佑天还告诉记者,这么多年的教学工作中,他还保持着另一个习惯——和学生一起参加展赛。他说,“这是一个检验自身、了解学生的良机,也可以确保自己不和这个日新月异地世界脱节。参展的好处很多,当作品放在一起时,即便彼此都不言说,也能相互学到东西,这种信息的反馈对创作尤为重要。”

叶佑天在课堂教学

这就是叶佑天,一位亲和儒性的师者、一位坚持“奔跑”的学者、一位专注“孤独”的中青年艺术家!

艺术动漫空间二维码

(记者:段婷 李家琪 余江瑶 郭颖 黄怡洁)

版权所有 2012 湖北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12 HIFA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089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