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

【湖美人】李海兵:才思扶摇青山外 风流儒雅亦吾师

作者: 时间:2018-03-07 点击数:

李海兵,1971年4月出生于湖北武汉,1994年7月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1996年在湖北美术学院设计系任教,201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码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现为湖北美术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主任,副教授。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工程委员会委员。

2006年,李海兵主讲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作为院级精品课程,参加省级精品课程评审。他还多次受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委派,赴欧洲学习考察。曾参加国家教育部出国研修项目,以访问学者身份赴意大利米兰ISTITUTO di MODA BURGO服装学院进行为期半年访问学习。

近日,我校新闻中心成员对李海兵老师进行了采访。在采访过程中,李老师以浅显生动的例子向同学们展示他对设计和设计教育的思考,用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感情来传播对艺术的理解。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寻找美。”时光飞逝,多少艺术的灵魂苦于无人继承,在时光长河中被吞噬。艺术从来都会毁于野蛮,古今中外没有例外。但是一颗有着开出繁盛之花的生命力的种子,却可以经历历史的寒冬,挨到下一个春天的到来。艺术就像春日里苏醒的种子,正以惊人的速度生长着。

李海兵便是继承者之一,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幼时就浸淫在中西经典建筑文化里,少年的李海兵逐渐在建筑之美中领悟艺术的意义。鳞次栉比、巧夺天工的建筑文化使他对视觉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慢慢的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绘画渐渐从兴趣培养成习惯,美术不知不觉从爱好变成了信仰。“在那个没有现代娱乐活动的年代,画画是一件很崇高的事情。”李海兵说道:“在画画中,我找到了净化心灵的窗口,也正是这个窗口,让我们这些曾经的‘问题少年’有机会能够成长,能够读大学,能够和文化有关联,能够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对我来说,没有比这更令人感到幸福的了!”

李海兵说:“绘画技巧或是材料工具会随时代的变迁而新陈更替,唯有思想是永恒的。提升审美是同学们踏入美院校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做出来的东西缺乏审美,就是白学了技术。”对于如何提升审美,李海兵做出了这样的回答:“通读艺术史,同时对任何有关视觉的东西要敏感,有态度,有判断。”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一向是李海兵所看重的,通读艺术史,品味中西方优秀艺术作品,形成完备的艺术审美力;在日常生活中,对任何视觉元素保持敏感,并保有自主的态度与判断也是锻炼审美力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作为一个艺术设计者需要完成思维到视觉形式的转变。只是单一的某一科目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不断的汲取和综合各个学科的内容来提升自己的艺术品位。”从书本理论到日常所见的视觉艺术作品,是完成审美建立到审美实践的过程。理论永远只是单纯的艺术构想,单凭简单的艺术构想来完成艺术作品无异是理想乌托邦。学校作为一所各个艺术类目齐全的高等专业艺术院校,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不断汲取各类专业和艺术风格等知识养分的良好氛围。只有不断地研读经典,夯实技法,放眼当代,建立独立的审美态度,形成自我审美的认识,才能创造出具有艺术风格,拥有思想内涵的作品。

《冷记忆》

李海兵还谈到,近年来,服装艺术设计系基于理论教学下,又通过诸如开展讲座,涉外游学,高校互动学习等方式,努力为学生营造更加丰富,含金量更高的学习环境。当下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服装艺术设计系一直把审美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旨在培育出更多具有独立艺术思想的学生,为社会输送更多审美品味优异的人才。通过教学实践,充分利用学校特有的艺术生态和资源,更多的发挥其艺术性与社会适用性结合所产生的社会价值。

“大艺术,超时尚”是李海兵一贯坚持的服装设计态度,学校浓厚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创造力,本就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同学的艺术文化知识,立足于这方艺术涵养优渥的厚土,并放眼世界,沉浸于中国传统优秀历史文化的同时,更要形成国际视野,多样化审美,对传统与未来兼收并蓄。凸显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前瞻性”“现实性”“融通性”的能力塑造,建立艺术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全要素科研及教学体系,逐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专业学科。

在坚持和妥协中寻找平衡

时代为社会注入了太多的新鲜血液,当今个性化市场特性已经彰显,这就对当下的艺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代的发展造就了艺术设计的繁荣,艺术设计的繁荣又促进了时代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大众审美力的不断进步要求着艺术工作者发掘出更多的创造力,用更多新颖的设计来丰富我们的生活,也催生着拥有更加别具一格思维方式和卓尔不群艺术构想的艺术人才。

“未来对于艺术需求是多样化的,艺术永远不会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得扁平化。”李海兵以高度的前瞻性视野为我们揭示未来艺术发展的趋势。他指出,“人格的个性化,成就了人们生活的多姿多彩,人们对于美认识的不统一就预示着未来艺术品的需求的个性化,批量化的生产永远与艺术格格不入。发散性思维让设计从来没有捷径可走,所有的创作从一开始都是逆流的,好的设计必须逆流而上,在众多的灵感中剥茧抽丝。”

“What”系列

谈到如何看待“时代的新潮性、大众审美的异化性、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艺术的发散性”等问题时,李海兵指出,“怎样正视艺术与市场的关系、怎样协调自我创造和市场需求的差异,这是艺术创作者所要面对的永恒的课题,也是必须要攻克的难关。无论是绘画还是设计,市场都是一块不可多得的炼金石,应该由大众的眼光去鉴别一件作品的优劣,让时间、历史来筛选优秀的作品。”

李海兵说,“不被市场所认可的才华是沉浸在自我世界里的盲目推崇,不被大众所认可的作品不过是末流审美观的孤芳自赏,高山流水固然知音难觅,但其曲却浩浩荡荡响彻千年。市场从来会褒奖高雅,它也许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然而理想与现实的糅合,高雅与朴实的契合都是需要漫长时间等待的,产品回报的周期性,市场的不确定性往往考验着每个艺术工作者的决心与魄力。所以艺术家和设计师都要心灵足够强大,如若心灵不强大,便就会被这个社会的浪潮所淹没,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世界中迷失自我。”

设计艺术和生活息息相关,生活赋予了我们绝伦的设计灵感;同时也决定了没有生活气息、不被生活所需要的设计是无根之木。设计的初衷是对于生活的升华,在提升自己生活质量的同时将这种美传递给别人,回馈给生活。“设计的灵感源于生活,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和便捷,是设计的初衷。”但是如何去理解设计,怎么去追寻它纯粹的意义又变成了需要思寻的问题。

行走在艺术的前沿,李海兵却时常居安思危,社会对高雅的无动于衷,对低俗的吆喝卖弄使他痛心疾首;同时,因为过分追求文化课升学率,很多学校慢慢淡化美术,淡化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快餐文化的盛行往往使人们难以细细品味一件优秀设计作品中的内涵。“我们真的该从新思考如何将大众审美引入一个更高的层次,这个事情任重而道远,需要一代代的美术人去共同完成。”李海兵以从艺者的使命感和从师者的责任心捍卫着美的真谛。

“What”系列

在历史中寻找未来

面对国内服装教育出现同质化的问题,李海兵鼓励学生在探究传统中展望未来,在历史中寻找未来。“设计终究是要回归人和生活的,我们所做的一切,无论是传统记忆、当代语言还是对未来的思考,都是从传统当中找到一种快乐的元素,在当代的语境下创造一种新的形态,新的因子,然后服务于未来,对未来的预期做一个思考,如何传递快乐,如何传播文化。我们的服装设计要打造自由开放活泼的美院特色。”

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荆楚文化以其悠久历史的社会风俗脉络和文化涵养赋予了我们珍贵的艺术宝藏。李海兵说,“身为艺术工作者,作为一名湖美人,我们更应该去反思和研究荆楚文化的原点,研究它的发源变迁。我们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将历史的时间轴找到,就会知道整个文明的起源在哪里,它是如何变化的。历史是一个线索,它帮助我们思考未来的文化究竟是什么样子。而每个人的思考不一样,答案也不尽相同,这种思考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和拼贴主义,是要沁透到我们生活骨子里的一个概念。”

《盔甲“图”系列》

李海兵的作品《记忆》便是在回忆中寻找灵感。他说:“有些记忆会随着时间而淡化褪色,有些记忆却一直保持鲜亮的颜色,这些在记忆中深深浅浅的片段,随岁月而沉积,不经意触碰到,感觉甜蜜而刺痛。”无独有偶,在《盔甲图系列》的作品中,李海兵通过对欧洲中世纪骑士盔甲元素的汲取,然后再将之赋予现代生活气息:象征着威严的骑士重甲旁,色彩跳跃着为它带来了一丝鲜活的气息。“透过盔甲系列的形态探究,触摸其独有的审美气质,用其内在的神秘且富有诗意美感的‘线性色’语言来表达对历史性视觉二维景观的呈现”于是肃穆拥抱灵动,凝重兼具精巧。

规格:82cm x 43cm x 95cm 年代:2012年 画种:综合材料装置

临近采访结束,李海兵语重心长的向记者说:“艺术创作的过程可能是‘痛苦不堪’,但结果则是‘兴奋不已’。艺术的崇高使命和责任让我不敢懈怠,努力工作,永无止境。”的确,李海兵正是在这样一个变化多端、众说纷纭的时代中以其特有的睿智和自信,直面即去的勿迫,市声的喧聒,呼唤深层素质的觉醒,却退意志中的惰性,探究传统之本,忠实艺术之心。他还将继续在苦读,思考、奋进的艺术之途上继续攀援下去。

自信,时尚,让艺术介入生活------这是李海兵的艺术主张和对生活的态度。创新,卓越,爱艺术,爱学校------培养自信、气质,专注,有艺术情感的学生,过有品位有“艺思"的生活------这是他领导的服装艺术设计系A7教学团队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也正是《湖美人》集体的精神长相和价值追求。

(记者:董雨墨 录音整理:张怡瑄 王丽君 摄影:李雨谦)

版权所有 2012 湖北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12 HIFA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089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