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

【湖美人】余晖:执笔控弦传幽真 传道授业携慧心

作者: 时间:2017-12-15 点击数:

余晖,湖北省大冶市人,1991年7月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美术系国画班(现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为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基础部副教授,艺术硕士,硕士生导师。

为深入了解余晖老师,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对余老师进行了采访。余晖老师在采访的过程中对记者提出的相关问题一一作出了解答。

余晖老师接受校新闻中心记者采访

执手丹青趣

余晖老师绘画的初衷与普罗大众一般,也是源于对绘画的喜爱。这种纯粹、不掺杂任何目的喜爱,相较之功利性的推崇,显得弥足珍贵。

余晖老师儿时生活于农村,从小动手实践能力强,有时将饭票制作成扑克牌、制作玩具小车,有时用泥巴捏玩具,这些活动弥补了娱乐资源的匮乏,抓鱼、抓虾等活动更是丰盈了平淡的童年生活。当余晖老师谈及这些往事时,虽然没有冁然而笑,但他的眉宇之间却溢出了丝丝回忆,这种不掺杂任何功利性的爱好伴随着余晖老师度过了他的孩提时代。

小学美术课是余老师最喜欢的,因为总能拿高分,很有成就感.这给了他莫大的鼓励,课余常常照着书中插图临摹,乐此不疲。后来因为舅舅的关系使他有机会利用寒署假去县文化馆学习素描和色彩。在那里学习并没有固定的地方住宿,他只能到处打游击,夏天拿床草席睡过单位家属楼顶、也睡过电影院门口台阶,学习、住宿环境不好导致生活非常艰辛。尽管这样,因为能画画,余晖老师还是很开心。“我刚刚来文化馆学习的时候,城里孩子有时在家里带来静物摆,但不让我们画,只好等他们白天画完走了以后,晚上才偷偷画。记得有次画的很晚了感觉肚子饿得不行才记起没吃晚饭,此时已经很晚不可能买到吃的只好喝自来水充饥,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余晖老师云淡风轻的眉宇中似乎将这些艰苦经历当成一种最好的历练。

1983年,余晖老师以优异的成绩考进湖北艺术学院中师班学习,得以系统学习绘画基础知识,受陈运权、刘子建二位老师的影响,对国画更感兴趣。1987年读大学选择了国画专业,师从罗潘、乐建文、徐邦洽、陈孟昕等老师,从此结缘于水墨丹青,纵情于长河落日。

扇面之一

扇面之二

高原僧侣(73x60cm)平版画.2010年

阳光(70x60cm)平版画.2009年

朴素传幽真

余晖老师的许多优秀作品涉及多个画种,描绘的内容也含有人物和花鸟,但是无论是哪一类作品,都可从中感受到“朴素传幽真”的气质,葆有鲜明的人文情怀以及对一草一木、飞鸟禽鱼的自然界生命的独到领悟。余晖老师的画作造型严谨,但同时散发出难能可贵的柔情。他的画从中西方绘画中吸取养分,兼收并蓄,含有对现实生活深入观察与领悟,且素材来源于生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绘画技艺更是文化瑰宝,当代艺术多元并存,西方艺术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日渐深厚的影响。对于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绘画结合,余晖老师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东西方文化不同,并且西方绘画与东方绘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审美体系,中国绘画注重意境的表达,而西方绘画注重物象的再现。余晖老师认为,中国画讲究用线造型,设色与西画有很大不同,照搬西画不行,借鉴是必须的,吸取有用的营养,以丰富画面的不足。余晖老师的《扇面之二》造型方法,就更偏向于西式画的风格,而构图与意境的表达则融合了中国传统的绘画特点。即继承了先辈留存下来的绘画元素,又结合西方绘画的风格特色,达到目识心记的写实效果。一簇一簇的花开是造型的严谨,却又在配色与布局上增加了几分柔情,是感性与理性的碰撞,有广收并蓄的风范,使作品气韵生动,格调清新飘逸、朴素清雅。

余晖老师画风偏向写实,但写实的画风与照搬照片的写实并不能相提并论,写实绘画由其独立的绘画语言。余晖老师坦言相机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但绝不能依赖相机,照片只能给我们提供素材的帮助,但要生动表现对象必须深入生活、感悟生活,注重观察生活,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依靠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来表达绘画语言,把自己的思维纳入画面,从而让画面变得充实,有内含。留校工作后余老师有机会去过甘南和川西北等偏远地方,其中少数民族居住地偏多,常常被那些淳朴民风、地域特色所吸引。没有繁华市井中的红尘喧嚣,没有风亭月榭的锦樟绣幕。每当身处充满浓厚的民族氛围中,余老师都会有种冲动想去表现它。余晖老师的作品《高原僧侣》就是对青灯古佛的高原古寺中所问所感的人文情怀的艺术再现,以平板画的写实绘画方式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融情于画。通过经营位置、人物表情刻画,即使是素色的画面也能在观者心中荡漾起斑斓的暖色调。余晖老师以坚持、尊重绘画语言为前提躬身于画布前,从绘画中感知生命的厚重与纯美,在与艺术的对话中探寻绘画的本真。

谈到艺术与市场的问题,余晖老师坦言顺其自然而为,享受绘画的乐趣,不会迎合和强求。工作之余的绘画创作对于他来说,是对艺术的追求同时也是充实生活的方式。有如“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坚守与豁达。

《姹紫嫣红》60X60cm

《惠安女》153x146cm

《乡情》175x166cm

画道广布自成蹊

多年来,余晖老师在教学中对于什么是优秀的作品,对于低年级学生如何摒弃高考模式不好的因素,他有自己独到地见解,当代艺术不是对一种画风的死板复刻,是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他认为一件优秀的作品必须别具一格,必定是别具匠心。对于刚入校的新生,在获得自己的绘画语言前,应学会“清空杯子”,学会快速适应大学生活,从高考的绘画模式与被动的绘画思维中抽离出来。余老师认为大部分新生考前集训时对于美术的认识只是应试的技能,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写生练习也是概念化和单一化。因此,他强调学生要博览群书和观看各种展览,从而开阔眼界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基础训练。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今的基础训练强调明确造型的意识、观念,建立主动的、敏锐的、整体的造型意识,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规律。他说,基础训练有利于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领会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实现从一般初学者到具备艺术家素质的飞跃,具备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的飞跃,达到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他表示基础学习要建立在一种可持续发展和可再学习的基础上,当我们的知识储备扩大,学富五车,创作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思路,运用各种手段时更得心应手,艺术作品也会别具一格。

在了解艺术绘画理论,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的基础上该如何探索更多绘画创作的可能性。余晖老师建议学生要多深入观察生活,关注身边事,勤思考,感受生活,多画速写,开拓思维方式,对画面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生活的感受的绘画表达上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摆脱应试中的概念与单一。在平时的练习中,去尝试各种方法和掌握基本的造型能力,以量变促质变,慢慢提升艺术审美能力,以达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创造过程中也必能胸中有丘壑,腹内自乾坤,而后的画面也就更厚重、更充实。

社会环境纷纷扰扰,快餐文化盛行。余晖老师建议:“在无法控制这个现实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设立暂时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梳理自己的人生规划,找到自己渴望的东西,树立自己的评判标准,对其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分辨,从而真正去了解艺术,有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秋荷塘》63X68cm

树之二(56.5x70.4cm) 2016.2

《老人像》72X107cm

余晖老师作为一名美术创作者,观其作品,如黄钟大吕,不事雕琢、意与神和成今朝佳作;作为一名湖美教师,论其教学,循循善诱,好为人师而诲人不倦,促学生成器成才。艺术作品传神阿堵,传道授业取精用弘,对美术追求永无止境。

最为难能可贵是余晖老师的人格魅力。他在湖美待了近35年,应该说出道很早了,但他一直保持着朴实低调的生活本质,为人诚实,平易可亲,对工作十分认真负责又吃苦耐劳,爱生如子,授课亲和感强,深受学生喜爱。余晖老师十分关心学校发展,对学校饱含深深的炽爱之情,敢于直言,一腔热血,凛然正气,不为邪俗、名利所惑。

这样一份淡定与从容,贯穿余晖老师的教书育人与创作之中,为师为艺,都是一位十分可爱可敬的湖美好老师。

附:艺术简历

余晖作品入选第八、九、十、十一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

《惠安女》入选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展览会。

《乡情》获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优秀奖。

《阳光》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获首届中国美术奖·创作奖优秀奖。

《高原僧侣》入选湖北省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同时获湖北高校第五届美术作品展金奖。

《冬日暖阳》入选第一届湖北艺术节优秀美术作品展。

《老人》参加全国素描艺术大展。

(文:陈敏华 龙昭昆 赵亚丽,录音整理:陈斯妮 邵爽,摄影:赵亚丽)

版权所有 2012 湖北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12 HIFA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089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