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

【湖美学人】叶军:岁月如歌书画印 “壹”社聚艺师者心

作者: 时间:2016-03-08 点击数:

“他将书法的运笔技巧运用于绘画之中,将篆刻的章法灵活应用于绘画的构图里,将诗词的境界纳入绘画的造境中,从而为观者呈现出意境悠远的画面。最终将诗书画印自然贯通,形成典型的当代文人画。”这样一位画家,一定是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积累,才能如此在诗书画印中穿梭自如。

叶军近照(2015)

艺才春发早 硕果满枝头

叶军,1964年元月26日生于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1985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湖北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湖北省美协国画艺委会委员,湖北省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代表作品有:《芦苇花》、《家谱》、《行路人》、《当代淑女》、《西域之梦》等。

《芦苇花》90cm×68cm,1989年,全国七届美展作品,湖北七届美展银奖

叶军的作品参加了中国第七届全国美展、中国第八届全国美展,1999年法国巴黎la biennale d’issy艺术双年展,2000年法国当代国际艺术研讨会暨19届国际沙龙展、2001年法国巴黎第55届“五月沙龙展”,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2006年艺术邀请展,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湖北第七届美展银奖、湖北第八届美展铜奖、湖北第九届美展优秀作品奖、湖北第十届美展佳作奖、纪念“延座讲话”60周年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纪念“延座讲话”60周年湖北省美展银奖,纪念湖北省美协成立50周年湖北省美展铜奖。作品发表于:《美术观察》、《国画家》、《美苑》、《江苏画刊》、《当代中国画》、《书法报》等刊物。出版有《叶军写意人物》、《中国画创作工坊·叶军》、《叶军书法集》、《叶军篆刻集》、《叶军书法篆刻集》、《中国当代画家自选小辑——叶军》、《人物动态速写》、《叶军人物速写》、《叶军速写500例》、《名家速写表现实例——叶军》、《叶老师速写教学示范》等画册和书籍。

谈及绘画道路,叶军笑称:冥冥之中,顺势而行。叶军十二岁,上初中,在母亲的引导下,随美术老师李定民习画,开始画素描。十四岁,失学在家,母亲指导其临摹连环画,每日十幅。十五岁,再随李定民老师习画,拜郭方颐老师学习国画。十七岁,考入湖北美院,系统学习国画专业,开始立志。十八岁,在校目睹张振铎作画,陈天然示范书法,邓少峰刻印,开始勤学书法和篆刻。二十岁,随邵声朗教授上武当山写生,感受李可染的笔法和墨法。二十一岁,湖北美院毕业,留校任助教。叶军称自己学生时代的学习状态是一种“出家式”的状态。他说,“在我们那个年代,没有现在的各种通讯工具,看一台电视都是挤着看。那时,我常常一去画室便是一整天。”叶军就像是和中国画有着捋不清的缘分一样,一步一个脚印踏上了研习中国画的道路。

《当代淑女》

《西域之梦》

《辛亥人物》

数年如一日 强学而力行

叶军以文人画“诗书画印”的艺术方法进行创作与实践,以人物画创作为主,以花鸟山水画创作为辅,创作题材宽泛,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都成为其创作的主题。

叶军称,他的创作生涯大致可以用几个十年来概括。第一个十年(1985——1995),叶军师承邵声朗、刘一原、唐大康、乐建文、郭方颐、李定民等,着重研习工笔画。这一时期他一方面受到了学院式传统艺术的教导和熏陶,系统扎实的学习传统艺术观念和创作观念;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正是新美术思潮即85美术运动兴起之时,当时的年轻艺术家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血液。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叶军也开始对自己以往的作品进行思考,虽然不能完全摆脱既成的传统绘画方式,但也在积累艺术传统因素的基础上开始尝试融入新元素,探索新的表现形式。1986年,叶军完成了《水墨实验》系列,这一作品体现出了他对于现代绘画语言和传统水墨画的承继和分离问题的思考。1989年,叶军参加中国第七届美展的作品《芦苇花》中,画面上虽然还保留着了一些传统国画创作的方式和思维,但已经注入了新的思维,无论是在选材和画面布局方面都有了创新,这时他已经开始对以往的创作观念和方法进行调整。叶军说,1994年他创作的《家谱》、《行路人》和1995年创作的《黑边人》,都是他艺术道路上的转型之作,这些作品都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写真,虽然不是写实作品,但却在用心体验和感悟人生,思考人的生存和本质问题。

第二个十年(1995——2005),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艺术家们力求变革,叶军从现代生活中寻求灵感来源,融合了现代图示,运用重彩的表现方式,加入许多西方元素,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绘画语言,其作品重在体现人文关怀。叶军在这一时期相继创作了《人之侧面》等以众多单位人物元素组成的作品。画中的芸芸众生形态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有的多些忧郁,有的多些不屑,有的多些愤怒,有的则干脆闭目不见,似乎是现代人的内心写照。这种沉闷的人群重叠相加却又产生了一种无法忽视的力量,仿佛是要证实什么,推翻什么。鲜艳的色彩并不眩目,反而显露出一股沉着,让人去想象和思考。

第三个十年(2005——今),叶军在探索了多种方式后决心要守住自己本质的东西,于是他回归传统,并将水墨方式重构,将书法、篆刻、绘画融为一体,构成了其独有的符号。叶军说,这几个十年的创作阶段,仿佛自己走了一个圈,却又不是回到原点,其中恒久不变的是积累和创新,让创作变的更有趣、更包容,也更能代表自己。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时代特征也会造就出新的艺术形式和新的艺术表现,叶军就是在这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创新,随时准备给人以惊喜。

【花叶新放】200x180,国画纸本,2014年

【昙花词】之一,50x34cm,2015年

《西域人》

扇子书画作品《昙华秋词》

时至今日,业界评价叶军是一位非常有才气的艺术家,叶军却说他特别怕听到这样的话。“我的创作只不过是永远紧紧跟随着自己的艺术直觉,随时随地利用点滴零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创作,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摸索,在艺术道路上默默前行。”古语说君子强学而力行,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做学问的态度,才造就了今天的叶军。

融汇而贯通 继承与弘扬

受传统中国绘画影响,叶军重视笔墨情趣 ,重意境,重传统,重教养,诗书画印全面发展。 他说曾用十多年的时间一直潜心思考“中国的画”和“中国画”的实质区别,思考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从而提倡诗、书、画、印相统一的艺术思想。叶军回忆道,大学期间,他目睹了陈天然示范书法,邓少峰示范刻印,叶浅予示范国画,对他影响极大,这便是他走上艺术道路的“第一口奶”,奠定了他诗书画印全面发展的艺术理念。叶军说,在书法上,自己临遍各家名帖,各种字体均有练习。而对于篆刻,邓散木的《篆刻学》是自己的启蒙老师,他曾要求自己每日刻一印,如此练习。叶军感慨道:当时自己对书法与刻印的一切摸爬滚打全凭自己的热情及兴趣,后来在1998年赴中国美术学院进修后,自己对书法与篆刻艺术的理解才更系统深入,真正由实践至理论转变。

叶军作品

叶军作品

历代中国画家都借自己独有的书法笔墨开自家门派,立一代画风。叶军在书法上的确又有与众不同的天赋,他的字将篆、隶、行书笔法融汇,贯通多家魏碑结体,构形巧妙有画意,在当今书坛能自成一格,十分难得。因此,我们所看到叶军的作品还体现出书画一体,在他的画中常可以见到他的字,有时端正严肃,有时清新洒脱,总是与画面相呼应、相和谐。其篆刻点于画中,成为一种符号、一个元素,有时干脆以印代笔,在画中形成一种奇妙的意境。

叶军说,他对传统文化无比眷恋,并非盲目一味执念,而是经过了解学习,以及一定的艺术探索后所得。1999年,叶军应邀参加法国巴黎la biennale d’issy 艺术双年展并赴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进行艺术考察。2000年,叶军赴德国、荷兰、比利时进行艺术考察。这些游学经历让叶军几乎看遍欧洲的画展,包括很多著名的油画收藏作品。他曾尝试创作比较先锋的、实验的当代艺术作品,然而,几次体验后他发现在西方文化价值观主流的艺术背景下,中国艺术其实非常边缘,西方对东方的了解比我们想象的要少很多,譬如书法艺术,因存在语言文字的障碍,西方人普遍不知如何欣赏。而很多中国艺术家们,受西方文化影响,只是在作品中加了些中国元素,但这不是真正的中国艺术。叶军认为,创作可以尝试西方艺术的表达方式,但传统文化内核坚决不能丢。在叶军心中,他对传统文化不仅是眷恋和热情,还有着传承的责任。

【晨钟】1985年

【行路人】1993年

【邵声朗工作室】2013

【一社中人】2013

授业贵有法 艺社”壹”叶开

叶军曾经是湖北美术学院最年青的教授,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一线教师,叶军有着不一般的个人魅力,他的课总是特别受欢迎。2015年,作为学校第一位“双带头人”优秀教师党支部书记,叶军获得省委组织部、省委高校工委的通报表彰。他饱含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身艺术教育与创作,爱学校,爱学生,可谓呕心沥血,矢志不渝。

探究叶军的问学之道,既有聪慧与才气,也离不开勤奋与坚守。他在绘画、书法、篆刻艺术三个方向,同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敞开求学之门。他探索出一套类似“滴灌”的 独特问学方法,利用点滴的闲暇时间,积累自身的学问。他和大部分人一样,常常被繁忙的事务缠身,也摆脱不了大量的应酬,很难有大块的时间静下心来写字画画。但他探索培养了一种“随时入定”、“聚沙成塔”的应变本领,能以超然的定力与浮躁的世俗社会相抗争。叶军说,他的大量创作,其实来自于给学生的课堂示范与课外辅导,一些应景笔会,旅途写生,约会等待、茶歇一刻、睡前饭后等零星时间正是他治印、速写的最好时机。这一问学方法也使他把每一次朋友学生的求字索印,当作一次功课学习与研究的机会,他总是认真对待,毫不敷衍。在他眼里艺术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神秘感,作为陶冶性情、以文会友的媒介,一来一往充满了真诚与爱心。学生从他的言传身教中受益,学会了如何利用边角余料的时间,取得滴水穿石的功效,这一方法论体系可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教研成果,很值得推广普及。

他的研究生团队培养模式也是独树一帜。他让不同方向、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定期聚会,在一起同场交流悟道。他根据学生个人特长和兴趣确定发展方向和专业目标,因材施教,制定年度或季度学习计划,他以展览和出版为引导,常常邀请好友出资赞助或自掏腰包组织学生交流笔会,鞭策推动学生出作品、上台阶。他发起组建了“壹社”懿空间、“壹社”篆刻会两个学术平台,围绕教学创作与文化传播,以“艺术长征”为旗帜,坚持开放学习,走出去办展交流,他带领弟子在全国各地举办各种艺展雅集,既起到了“行万里路”的功效,也传播了湖美品牌。叶军说,“壹社”的创办,主要是回归“学院传统”的一种探索,避免一些领域被江湖习气带坏了学风。同时,既然学生进了你的门,老师就得对学生负责,不能误人子弟、浪费青春,得想法创造条件,让他们学有所成。

壹社懿空间

作为我校首位招收书法研究生的专业导师,叶军对教育教学也有一套自己的体系,在执教时也不忘将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融于教学理念之中。他要求学生们将诗书画印全面结合在一起,国画专业学生在研习本专业的同时,也要勤于练习书法和刻印;而书法篆刻专业的学生,他更是要求将中国画的意境与空间感融入印章的画面里。他鼓励学生在技法的练习之余,多学习理论知识,提高个人精神修养,要求学生多练、多想、多思考,而不是单纯的作品堆砌。

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倡启发示范,榜样激励,寓教于乐;案头雅玩、闲聊慢品,落细落小;不求快、不贪多,不张扬。他的课堂幽默风趣,生动活泼,充满欢声笑语。我校中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教师周赞谈到,“叶导身上有种强大的磁场,常常在学生中间形成引力波,他的自信与坚定源自传统文化诗书画印相融合的强大魅力,以及他的笔墨师承和对汉上书家、印人的长期比较研究中所认识到的荆楚地域文化的厚重实力。”

课堂示范

课堂示范

传道重师承 学科有建树

作为我校书法本科专业的首倡者及主要创办人之一,叶军长期肩负系部的教学行政管理工作职责,他十分关心学校的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提出了很多严肃的思考与中肯的意见。首届艺术硕士(MFA)书法研究生彭柱武回忆到:“2004年,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在西安举办,当时我正准备攻读叶老师的书法篆刻方向研究生学位,叶老师率研究生到西安参观第八届书法国展,在西安碑林参观时,叶老师首次提出湖美必须要开办书法本科专业。回来后,叶老师立即向学校提出了开办书法本科专业的构想,记得当时先是以书法专业教育的考察报告提交办公会,得到了院长徐勇民的大力支持。”之后,叶老师的研究生段理、邓欢华、周赞也一起参与并主动承担新专业申报的立项及支撑材料的准备工作。经过反复多次的申报审核,学校终于从2007年试办首届书法本科专业方向到获批正式设立书法本科专业,2010年申报教育部获批“书法学”学科专业。这中间付出了大量的艰辛劳动,凝结着叶军的心血和智慧,特别是他前期的书法专业方向研究生培养成果和多年来他个人开设书法、篆刻选修课的积累等一些奠基性的工作,为我校书法本科专业的开设创造了条件。

学校自从有了书法本科专业,其学科专业结构更加丰满,一群热爱传统文化、充满书卷气学生的到来,他们埋首于书法、篆刻、文字学、诗学、中华美学、文艺理论等传统国学的研习,“致宽致博、惟精惟专”,形成一股笃静朴实的学风,为校园增添了不少的人文氛围。

叶军从自身的问学实践中深深领悟到师承的重要性。他说,学脉源流就是自己专业方向的“祖先”和“家”,学术因地区环境不同,及人的性情旨趣、因缘各异形成众多的流派,只有找到属于自己文化土壤的根和系统,才能立得住行得远。他一方面梳理自己的笔墨师承学脉,把总结的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他发动自己的研究生开展湖北历史上书画家、篆刻家个案研究。他的研究生先后完成张裕钊、杨守敬、徐松安、邓少峰、唐醉石、曹立菴,以及闻一多、黄松涛、王霞宙、张振铎等湖北老一代书画家及篆刻家的个人年表、研究论文和作品整理,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同时,这种立足本土,强化自身学脉的研究,正是对日益多元化的外来文化冲击的担忧与反映;避免湖北地域文化土壤在近现代艺术领域的影响力不断被消解,守护学校的学脉传承及核心价值,保持学校的办学竞争力与品牌自信,是学校未来的一项战略使命。叶军以超凡的胆识在国画学科与书法篆刻学科领域的率先探索,为学校全面梳理办学文脉,积淀文化底蕴,探寻办学精神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无关褒贬,无关是非。叶军在书法、篆刻、古典文学、历史、画论等中国传统文化及世界艺术多有涉猎,博采众长。他三十年来坚持读诗写诗,作画刻印,坚守着自己的一块精神家园。叶军笑称,自己决定当一个“民族英雄”,不遗余力的努力将中国传统艺术价值观传承下去。谈及近期打算,叶军说他打算出一本《书家印家研究》小传,把自己和本专业的师承关系理顺,为前辈树碑立传,记录下湖北书画领域辉煌的历史。

叶军接受学生记者采访

回顾这次采访,叶军老师的学识、修养及品格无不深深的感染着大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如一的坚守和传承,代表着新一代湖美学人的使命情怀与价值追求。

叶军与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合影

(文:一来 小阳 张雪薇 余江瑶,摄影:陈培,参与采访:金鑫 饶倍源,部分图片由叶军本人提供)

版权所有 2012 湖北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12 HIFA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089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