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

【湖美人】李峰:用时间诉说艺术情怀

作者: 时间:2015-12-21 点击数:

李峰,1959年生于武汉,1985年湖北美术学院本科生毕业,获学士学位;1991年湖北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和中国重彩画研究会顾问。

李峰老师接受记者采访

近日,在中国画系办公室,新闻中心记者一行对李峰进行了专访。初见李峰,使人印象最深的必然是他爽朗的笑容和掷地有声的言语。年过五旬的李老师带着他特有的风度,向记者慢慢述说他的从艺历程,让我们感到似乎是在听他讲故事,听他讲半辈子的艺术人生。李老师的此番叙述,亲切温和,真诚且富有智慧,使人不觉信服。李峰的绘画之路也是如此,义无反顾,坚定不移。

正在创作的李峰老师

怀揣初心做艺术 一路痴情绘梦想

李峰说,由于受父亲朋友的影响,他自小就对绘画颇有兴趣,并在初期接受了一系列绘画基础训练和启蒙教育,练就了扎实的素描和水彩等绘画基本功。随后,李峰上高中时期,一个偶然的机会,时值部队特招新兵,李峰凭借其过硬的绘画功底在众人中脱颖而出,毅然从军,成为了一名美术兵。回忆起在部队的工作和生活,李峰说,他在部队初期的工作是画幻灯片,就相当于连环画,初接触这项工作,李峰就喜欢上了这门艺术。李峰笑称,因为当时是在胶片上画画,又小又细,极考验耐心,还很伤眼,因此他的近视眼就是当时造成的。好在从事这项工作两年半后,在部队文化建设政策的响应下,18岁的李峰被分配到山西群众文化编辑部。同年,他人生的第一幅连环画作品《载歌载舞庆胜利》在《山西日报》上发表,反响甚好。此后,李峰的文章或画作便经常在各种刊物上公开刊发。

谈起这段青春岁月,李老师感触颇多,他向记者坦露,从军的日子是他心中的精神高地,在部队的日子,不仅磨练了他各方面的精神品格,还令他结识了一众志同道合的朋友,无形中更加坚定了自己对绘画理想的执着追求。

在部队退役后的第二年,国家恢复高考,这对李峰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喜讯。试想,在经历过早期的部队生活和编辑部工作之后还能参加高考,实现读大学的梦,无疑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迟到的春天”。当即,李峰同他的朋友们决定考取美院接受专业学习。然而,李峰的这一决定却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因父母都是学工科出身,望其接班,旁人常说:“茶余饭后画几笔画,写点字是清雅,专职绘画这条路不大好。”面对分歧,李峰毅然说服父母,坚定的选择了继续学习绘画。李峰说,当时美院采取油画与国画交替招录的方式,他报考的那年正好是考国画,于是,凭着两张白描试卷,李峰成为了湖北艺术学院中国画系的学生。谈到此,李峰面露微笑,他说自己至今仍然庆幸,冥冥之中,自己与国画结下了不解之緣。

初入专业艺术道路,李峰仍对连环画情有独钟,业余创作、本科毕业作品以及他参展第六、七届全国美展的作品,均是连环画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大三时,李峰创作的插图《围墙》便参加了第六届全国美展,谈到此,李峰笑着对记者说,时至今日,自己是我校第一个能在本科在读的情况下参加全国美展的学生,这项纪录至今在学校还未有人突破。

本科毕业后,李峰被分配到华工建筑系教书三年,期间一直没有停止绘画创作,且仍以连环画居多。后李峰又重新考入湖北美术学院继续深造,读研究生师从张振铎,邵声朗,并开始逐渐转变创作方向,一头扎进工笔画的创作与研究中,创作出一批又一批充满探究的作品。李峰说,他对自己的创作有着清晰明确的规划:在一段时间内拿出怎样的作品,解决怎样的创作问题等等这些内心都要明确有数,并对时间节点有大概的把握,给自己制定阶段性的“三年计划”或“五年计划”。谈起自己的专业,李峰总是激情澎湃并笑脸盈盈,他坦言,自己热爱绘画,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表达自我令他非常满足。由于教学与行政工作的繁忙,他还有一些自己的创作计划只能留待退休后去完成。

听李锋讲述他的从艺道路,记者不得不佩服他对于绘画理想那永不熄灭的执着与热情,以及在热情背后那股充满韧劲和理性的坚守。

李峰工作室

在传统中求新 在无闻中求鸣

李峰从事工笔重彩的人物画创作,一直以探索者的姿态,迈着稳健的步伐,踏踏实实解决他面临的课题。他的作品也得到同行与广大观众的好评。作为中年画家的他,能跻身于当代著名工笔重彩画家之列,不能不说这与他善于思考、求新求变和勇于实践有密切的关系。

李峰的工笔重彩作品构图饱满,画风严谨,画面干净简洁且独具形式感。给观者一种既冷静自持,又收放自如的感受。谈及为何更倾向于工笔绘画,李峰笑着坦言道,“写意画上手难且偶发性比较大,我的性子很急,所以很难掌握。相比之下,工笔画就容易上手,更适合自己。”在兴趣的驱使下,李峰在工笔画创作上不断探索,求新求变。他强调,颜色具有很强烈的感情因素,因此在创作上十分注重色彩的表达,这便形成了他独特的重彩绘画特征。

李峰说,工笔重彩在我国有深厚的传统,但其兴盛也是近三十几年的事情。他向记者解释说:“原来中国画是先有工笔画,再有写意画。写意画因为元代生宣纸产生以后才出现,元代以后人们的审美发生了变化,有些排斥颜色,工笔画又恰恰重视颜色的运用。所以那时工笔画就以淡彩为主,重彩较少,直到八十年代工笔画的热潮掀起,这种现象才有所改观。后来,工笔画的境遇逐渐变好。”

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创新的过程。李峰说,他的大学时期,工笔画并不吃香,而后期工笔重彩逐渐兴盛,他更是以探索者的姿态不断尝试与钻研。面对新思潮,新艺术的涌入和新时代的审美需求,艺术家必须力求改变,他从现实生活和切身感受中汲取灵感;努力汲取中西方艺术的精华和养分,丰富自己的创作意识和审美倾向,拓展传统工笔重彩的艺术表现力。不仅如此,李峰也十分注重理论研究,撰写出不少理论文献,探究工笔重彩画现状与未来。

融汇中西是李峰艺术创作的一大特色,在艺术创作中,他将西方的绘画的造型观念与传统中国画中“写意”精神相结合,力求使传统的程式化语言样式得到解放,来充实和丰富工笔人物画的审美形式及内涵。李峰谈到,自己非常注重传统中国画中的审美内核,在创作中,客观的“形”服从于主观的“意”。自己考虑的更多的是画面中的形式美感,以及如何能以最恰当的、完整的艺术构成来抒发自己的审美理想。并始终不忘在传统中汲取能量,在“意象造型”和“画境”上下功夫。

于是,我们所看到的李峰及其作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尤其自身独特的绘画风格。从事工笔重彩绘画的三十几载里,李峰在时间的长河里默默求索,其个人的艺术成就也为在艺术界曲折发展的工笔重彩这一传统艺术打开了新的局面。他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即使在他的作品频频获得艺术界广泛关注和好评后,他仍然时常思虑探究工笔重彩今后的发展方向,并以吸纳传统立足当下的姿态遇见工笔画创作的未来发展高峰。

汲取生活力量 成就不凡想象

李峰是一位关注现实生活的艺术家,他懂得生活体验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他的许多作品都是通过实地考察,由自己的切身感受而进行创作,作品大多颇具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他创作《心原》,作品的灵感来源是从在甘南藏族地区体验生活时的所获。李峰说,大海、沙漠、草原都是辽阔无边的,它们给予人自由的感受和无限的遐想,使人审视自己、思考宇宙。但大海波涛汹涌,使人害怕,沙漠漫天黄沙,了无生机,都不是他喜欢的。他只喜欢遍地牛羊、生机勃勃的草原。那里辽阔、空旷的自然景色,那里遗留下来的古战场残迹,那里藏族妇女的游牧生活……这些印象交织在一起,使他产生创作这幅画的激情。于是,他以牧民妇女、草原和羊群为基本形象元素,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饱含着激情创作了这幅画,表现藏族牧区劳动妇女生活的宁静与安适。同样,他的《远芳》、《香蕉园》等都是从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中汲取力量创作出来的。

作品《心原》

李峰说,自己是个不重题材的人,题材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能说这些形象符号本身丰富着自己的精神需要,而这些都需要慢慢摸索、实践,在素材与素材的碰撞中发掘灵感。例如他一次带学生外出考察,在麦积山看到永乐宫的壁画时,他被眼前的画面惊呆了,壁画上的人物都是用单线、平涂的方式,却张力十足,抓住了他的眼球,原来线和面本身就可以给人一种强大的压迫力和视觉冲击力。这一新发现给了李峰以巨大的启发,他很快就便在作品创作中付诸实践。李峰表示,表现和技法虽带有一种偶然性,但在这种偶然性的背后依然体现出的是一种必然性,没有平常生活中的不断思考与积累,哪来创作时的灵感勃发!

然而,李峰的创作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他笑称自己也时常出现瓶颈期。但他认为这恰恰是好事,作品质量到达了一定层次以后,还想更上一层楼,就必须经历瓶颈期。只有再次经历一定的积累、反思、沉淀、实践,才能实现凤凰涅槃。正如他对学生所说,“如果每张画能够发现一个难点,那就是好事,说明自己正在进步。”

亦师亦友抓教学 又严又慈育桃李

谈到与学生的相处,李峰说自己在学生面前有两套标准。面对学业等原则性的问题,他对学生要求异常严格,毫不妥协。尤其对待专业态度不认真,时常旷课的学生更是绝不纵容。而在生活方面,李峰则毫无架子,虽身为系主任,却常常非常乐意与学生们喝茶聊天,耐心解决学生的疑问和困惑。他经常鼓励学生在观念和对未来的展望上要具有革新意识,不能局限在自我的小圈子里,通过不断的开阔视野,努力寻求适合自己的艺术发展道路。

凭借着留校任教至今数十载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对学校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的研究和对当代国画发展方向的把握,李峰立足系部实际情况,总结出了中国画创作的发展方向,即“重基础”“重造型”“重传统”“重创新”。他还不忘语重心长的告诉记者,“在时代发展的步伐中,青年学生更应该立足传统,发扬本土文化,唯有结合传统与现代之精华,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无论是在教育教学、专业创作,还是在理论研究上,李峰都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其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文摘》、《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美术》、《美术观察》、《画刊》、《艺术家》(台湾)等报刊。作品入选第六至九、十一全国美展,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其作品《唯韵清扬》获湖北省美展金奖;1994年《心原》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最高奖,1998年《香蕉园》获“第四届中国工笔画大展”银奖,1999年《南风》获“第九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展”优秀奖,1999年《我的画》获“共庆澳门回归祖国·中国艺术大展” 优秀奖,2001年《家》获“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全国美展”最高奖。另有不少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艺术机构以及海内外藏家收藏。出版有《中国画构图法则》、《现代工笔人物表现特技》、《中国画仕女画法》、《工笔人物课堂教程》、《白描技法教学》、《李峰国画作品精选》、《李峰画集》等。作品入选《中国工笔画》、《中国工笔画全集》、《当代中国画》、《中国当代美术全集》等典籍。

作品《唯韵清扬》

采访尾声,李峰感慨道,时光荏苒,今年是学校建校95周年的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也让自己回忆颇多。除去华工教书的三年,其余的时间都是在湖美度过,自己也是从“调皮捣蛋”的学生成长为教书育人的师者,可以说,自己是与学校在一同成长,非常有归属感。愿湖美日新月异,再创佳绩。

作品《晨曦》

其人如其画,从初见李峰老师至专访结束,从他脸上看到的最多便是笑容,追忆少年时光的洒脱一笑,谈及创作时自信的豁达一笑,抑或是闲聊生活趣事时的戏谑一笑,给人亲切和煦如沐春风的感受。走到门口,我们和李峰老师道别。不经意回首,李老师爽朗的笑容,永恒地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这就是湖美人李峰------一位洒脱而自信的“唯美主义战士"。

作品《家》

作品《蕉途》

作品《母子》

作品《南风》

作品《南园木叶下》

作品《情长》

作品《晚风》

作品《心曲》

作品《心语》

作品《幽韵》

作品《版纳印象》

(文:海阳 江瑶 时俊俊,录音整理:孟石,摄影:陈星,作品图片编辑:苗芳)

版权所有 2012 湖北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12 HIFA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089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