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

【湖美人】陈日红:守望民间手工艺

作者: 时间:2016-11-15 点击数:

陈日红,湖北美术学院设计系副教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湖北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外国人客座研究员,教育部东南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国家艺术基金评委。大型丛书《荆楚文库》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全集·湖北卷》执行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特聘编著者。

陈日红老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以及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教学、研究和保护工作,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被誉为“民艺守望者”。这么多年支撑他的是心中的那一份使命感,成就他的是与民间艺术的难解之缘。

近日,为了走近这位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民艺理论家,深入了解他十几载的民艺研究之路,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在设计系工作室对刚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访学归来的陈日红老师进行了一次专访。

陈日红老师在日本访学期间的照片

因缘际会遇民艺

走上艺术之路是他在当时特殊情况下的一个选择,陈日红老师如是说。

“中学时我的文化成绩在学校还是相当拔尖的,只因为学习太拼,把身体拖垮了,后来才转学美术。”他叹息一声,又道:“其实我从小就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且我叔叔是美术老师,多少受到他的一些影响。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使我走上了艺术之路。”

陈日红老师的大学生涯是中南工业大学(中南大学前身)度过的,专业为广告装潢设计。大学毕业后,他在一家报社做了3年的广告编辑。在那个年代,当他舍弃报社编辑这个“铁饭碗”准备考研时,周围很多人不解。谈及为何会选择考研时,陈日红老师回道:“还是个性使然吧,就是想继续学习,让自己走得更远一些。当时我爱人和报社领导也都非常支持。”

如他所愿,2001年9月陈日红老师进入湖北美术学院攻读平面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生的学习生涯可谓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一次机缘巧合,陈日红老师在其导师范汉成和曹丹先生的建议下选择进入当时在学术上了解甚少的民间美术领域,投入我校原工艺美术系主任、湖北民间美术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张朗先生门下。陈老师笑着说:“也是很偶然。当时范老师对我们几个刚入校不久的研究生说,他的老师张朗教授一辈子研究民间美术,但年事已高,很想找个人把民间美术的学术研究传承下去,就问我们哪个有兴趣。当时我对这个领域基本不了解。那时艺术设计还是非常‘高大上’的,民间美术则不太被人待见。但看到老师们为学术传承的焦虑神情,我觉得我还是应该有点担当,为文化和学术传承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最终,我还是选择了这个方向。当时范老师要我做好坐冷板凳的准备,只是没想到这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几年。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要感谢范老师当时的指引。”对陈日红老师来说,这十几年来,他把当时的选择变成了现在对民艺传承的一种责任和使命。

作品《剪纸•自由》

十二年民艺孤旅

陈日红老师在攻读硕士期间,一直跟随着张朗老先生研习民间美术,还帮其整理自1951年以来收集的剪纸、年画、皮影、刺绣、陶器、竹器、织锦、印染等方面的资料,并协助其在学校连续举办多期民间美术讲座。毕业留校后也是受教于张老的指导。随后他又帮张老整理编辑出版3本专著,并于2014年参与策划组织由文化部主办的“荆楚民艺——张朗收藏捐赠作品展”。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深入开展,2006年湖北美术学院恢复成立湖北民间美术研究所,陈日红老师负责日常事务。

专著《西塞神舟会》

搞民间美术研究是极其辛苦的。为了获得第一手研究素材,陈日红老师多次深入荆楚各地进行实地调研采访。每一次背包独自远行,对他来说都是一次文化苦旅,但他依然乐在其中,怡然自得。十几年来,他的足迹已遍布湖北境内的近60余个县市区,从鄂东的黄梅到鄂西的利川,从鄂北的枣阳到鄂南的赤壁,从鄂东南的阳新、武穴到鄂西北的郧西、老河口,从鄂东北的红安、罗田到鄂西南的五峰、来凤。

陈日红老师告诉我们,幼时的生活经历给他的民艺研究带来了极大的裨益。他自幼生长在湘西北洞庭湖地区的一个湖区村落,自小耳濡目染,对衣、食、住、行、用、娱、祭等民俗生活中所涉及的各种手工艺并不陌生。所以每当陈日红老师下乡采访时,在民间艺人面前不经意地流露出对手工艺的熟稔时,那些艺人会觉得格外的惊讶,自然而然地,对于陈日红老师他们也多了一份亲近。陈老师说,手工器物是民族精神的物质载体,是艺人心与手的产物,手艺人在器物上留下了的余温会传递给使用者,给人以人文关怀。

在聊到老艺人时,陈日红老师不禁叹息,情至深处甚至红了眼眶,这也深深地触动到了我们。“有时下乡寻访艺人,看见艺人们生活艰辛就觉得十分的痛心,他们在清贫之中对手艺的坚守也经常感动着我。对生活极端困难的艺人,也会从不多的工资中拿出一点钱资助一下。有时听到人亡艺绝的不幸消息时,总是觉得非常惋惜,却也无可奈何。但我也知道,仅凭个人的一己之力也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所以,只好坚定我对民艺深入研究下去的决心,把这些残存的或已消逝的手艺记录下来,告知世人和后来者。也希望能够借此引起人们对这些手艺人的关注,这些,或多或少地会改变些什么吧。”

2005年,湖北省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材料即由陈日红老师设计制作;2006年,他参与策划组织“全国青年文化遗产日”活动;2007年,参与策划并主持设计“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2005年-2009年,他受邀参与大型民俗活动“西塞神舟会”的调研采访活动,将获得的大量资料整理绘制后作为重要支撑材料,为“西塞神舟会”顺利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出了一份力;2014年,参与策划组织“手艺的温度——第八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暨学术研讨会”;2015年,陈日红老师又参与我校承办的文化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计划”的相关组织和教学工作。

陈日红老师研究民间美术、传统工艺十余年,其执着与勤奋使他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截止目前,陈日红老师主持完成1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参与(排名第二)完成1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主持两项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已完成1项),参与(排名第二)1项国家文化部科技项目,主持1项湖北省高校中青年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完成2项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等。他先后出版了《西塞神舟会》(合著)、《荆风楚韵——湖北民间手工艺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龙从发卷》等专著,在核心期刊和其他重点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此外,他的《西塞神舟会》(修订版)和《荆楚手艺》(修订版)已被收入有“湖北《四库全书》”之称的大型丛书《荆楚文库》中,拟于今年出版。

专著《荆风楚韵—湖北民间手工艺研究》

特别是陈日红老师花12年时间完成了一项填补学术空白的重要课题:“荆风楚韵——湖北民间手工艺研究”,同名结题专著于2015年出版。书中对荆楚大地上的37项民间手工艺进行系统地研究和梳理,获得学界好评。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顾问陶思炎教授对此书给予高度评价,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负责人也说:“此书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该书立足于工艺学和民俗学视域,着眼于极具地域特色的荆楚手工艺文化,从历史源流、工艺流程、技术细节、所用材料,到艺人现状和技艺传承等各方面翔实记录民间手工艺的发展状况,梳理了湖北手工艺文化的传承脉络和美学特色。全书共35万余字、近500幅图片、560个页面的容量……,对荆楚大地上与人们衣、食、住、行、用、娱、祭等民俗生活息息相关的近40个手艺项目的发展脉络和传承状况进行了清晰地梳理,一股荆风楚韵立体活现在我们面前。

“对一个民族来说,依附个人存在、靠口传心授来传承的无形文化——手工技艺是本民族最重要的文化标志,他是民族的发展动力和源泉。”当记者看完这本书时,潸然泪下,扼腕叹息其中有些手工艺濒临失传的困境。这本书里,记者感受到了手工艺人与他们所创造的物体间的情感,直至他们物我合一的境界。当今时代,我们仍需要俯身捡拾一点祖先传承给我们的宝贝们,慢一点,再慢一点,守住手工艺是对时间的尊重与敬畏。

回想起艰苦而漫长的荆楚手艺研究历程,陈老师淡然地说:“回想那十二年,确实很苦也很累,无名无利,清冷孤寂,但还是要甘于坐冷板凳。若能为文化传承做点事,那也是值得的。我觉得我所做的这些,不管是对前人,还是对后来者,都是一个交代。能完成这项研究,要感谢我夫人的全力支持!”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轮回。对于陈日红老师来说,十二年是一个轮回。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新的开始……

将严谨带入教学中

记者了解到陈日红老师那严谨认真且一丝不苟的态度,不仅仅体现在对民艺的研究中,还体现在平时的教学中。他坦言道:“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不管是本系学生还是外系的选修课学生,我都一视同仁。从严要求,是为他们好。”

今年是陈日红老师作为硕士生导师第一次带研究生,有两个艺术硕士选他为导师,学生们被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面对我们的询问,陈日红老师不好意思地解释道:“今年5月份当这两位研究生选我作导师时,我还在国外。通过邮件和微信沟通时,我跟他们讲随我做民艺研究会比较辛苦,要经常下乡,而且要求也会比较严,要他们慎重考虑后再选。最后,他们还是坚定地选了我,我也很高兴。回国后第二天,我就和他们一起讨论事先布置给他们的研究计划。”

谈到他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访学感受时,陈日红老师说:“我在那边主要做日本传统工艺、近代中国留学生赴日学习工艺图案等方面的研究,收获颇多。一方面,我觉得日本在传统工艺的保护与振兴方面做得比较好,而且非常重视对中国工艺的研究;另一方面,东京艺术大学老师的严谨和学生的勤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东京艺术大学访学期间,陈老师的勤奋与严谨也赢得了他导师的赞誉:“像你这样几乎每天在研究室做研究的访问学者确实非常少,给我们的学生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此外,应该校工艺史研究室的邀请,陈老师还在东京艺大举办了一个关于湖北民间手工艺的讲座,受到该校师生的欢迎,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日红老师在东京艺术大学举办讲座

前年,我校新增了一个工艺美术专业。记者听闻这个新专业是由陈日红老师牵头申请下来的,遂向他询问起新专业这个问题。陈老师耐心地说:“其实,对于我们学校来说,这不是一个新专业,以前就有,这次也不是申请,而是备案。湖美的工艺美术办学历史很长,在武昌艺专时就有手工课、图案系,到1958年学校设立工艺美术专业,1978年成立工艺美术系。到上个世纪末,由于专业目录调整,工艺美术专业被艺术设计取代了。进入新世纪,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艺美术”于2012年重新进入教育部的本科专业目录,旨在培养传统手工艺人才。于是,学校开始恢复这个专业。”

14年前,陈日红老师进入该研究领域时,可以说是民艺面临着“最坏的时代”;现在国家深入开展非遗保护、正准备实施“中国手工艺振兴计划”,对手工艺及其研究者陈老师来说,应该是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临近采访结束的时候,记者有幸得知陈日红老师即将成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的这样一个好消息,在此向老师表达衷心的祝贺。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陈日红老师一直以一种平静而温和的语气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关于手艺和手艺人的故事,将我们带入了他那一场持续十余年的民艺孤旅中。记者发现,陈日红老师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引起我们的注意,让我们对他所讲的故事产生兴趣,产生好奇,令我们沉浸在他所讲的故事中不能自拔。

就是这样一位自信、强大、执着的民艺理论家。用他的一双手,将笔执起,栩栩如生地记录荆楚手艺;凭他的一双脚,奋力奔走,殚精竭虑地保护研究非遗文化;将他的一颗心,付诸民艺,一腔热血奉献其中,无怨无悔。

朴实低调而信念执着,一位荆楚“民艺守望者”——陈日红。

海报作品《关注艾滋儿童》

海报作品《湖北民间美术展》

海报作品《数字时代的自由》

海报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城市运动会》

(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刘欣 吴超群,摄影:王月,部分图片由陈日红老师本人提供)

版权所有 2012 湖北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12 HIFA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08991号